2025年7月17日,重庆市未成年人保护中心、重庆儿童救助基金会督导组联合心理学博士生导师戴琴教授一行,对重庆巴南企航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包7)的心理咨询师及助教开展了专业督导;7月18日,重庆儿童救助基金会督导组前往开州区,对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包5)负责的“童心相伴”项目团辅活动进行了实地督导。
督导内容:7名心理咨询师和4名助教面临的复杂个案干预与专业伦理困境(包7);4场团辅活动(包5)。
督导形式:面对面座谈、现场参与团辅、查阅对比团辅活动方案。
督导结果:
一、对重庆巴南企航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包7)的督导情况
(一)聚焦核心实务难题开展深度督导指导
1.个案W(长期监护缺位困境):针对其父母监护长期缺位、隔代养育关系紧张、情绪困扰及辍学倾向等问题,督导明确指导方向:一是引导建立积极自我认知,帮助其树立“不幸遭遇非自身过错”的认知,减少对原生家庭创伤的过度回溯;二是激活现有支持系统,强化外曾祖父母关怀等正向资源,培育自强独立的心理韧性;三是锚定发展性干预重点,将服务重心转向未来发展规划与学业维系,避免过度聚焦缺失性创伤。
2.个案王女士(重度精神障碍干预):针对其医院临床确诊重度抑郁、焦虑及情绪障碍的情况,督导强调:一是严守医疗优先原则,必须确保其持续遵医嘱服药及复诊,心理干预不得替代医疗治疗,坚决保障医疗依从性;二是严格把控服务边界,心理咨询师需精准评估自身能力与个案严重程度的匹配度,对超出专业胜任范围的情形,必须启动转介机制,严守专业伦理底线。
3.家暴情境下的伦理平衡(保密与安全统筹):围绕“保护隐私与防止儿童二次伤害”的核心矛盾,督导明确处置路径:一是建立动态风险评估机制,摒弃机械保密思维,构建家暴风险分级体系(按频次、强度、威胁性量化评估);二是坚持安全优先原则,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强制报告情形,探索“最小伤害”披露方式,确保儿童身体安全为首要前提;三是强化儿童自我保护赋能,系统教授危险识别、安全求助等实用技巧。
4.非直系亲属监护下的性侵风险排查(叔叔监护场景):针对潜在风险,督导提出操作性方案:一是多渠道间接信息收集,通过儿童信任的朋友、教师等群体侧面了解其近期行为情绪变化;二是创设安全沟通情境,运用游戏、绘画等非直接询问方式,观察其对身体接触、隐私话题的反应;三是强化预防性教育,以适龄方式普及身体界限认知、不当接触拒绝技巧及可信赖求助对象识别等内容。
(二)督导成效总结与下一步工作要求
市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对本次督导工作成效给予充分肯定,认为专家指导精准破解了一线服务的痛点难点,尤其在复杂伦理困境处置上提供了可操作的路径。巴南企航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咨询师团队的敬业精神与专业反思,是我市未成年人保护网络的重要支撑。通过本次督导,有效提升了团队对高风险个案的评估干预能力,为后续开展高质量未成年人心理咨询服务夯实了基础。下一步,需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健全常态化督导机制,将高风险个案处置、伦理边界把控等内容纳入定期督导清单;二是强化专业能力建设,聚焦家暴干预、性侵预防等重点领域开展专题培训,提升一线人员风险识别与处置能力;三是完善跨部门协同机制,加强与卫健、公安、教育等部门的信息互通,构建“预防-干预-转介”闭环体系,切实筑牢未成年人保护防线。
二、对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包5)的督导情况
2025年7月18日,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在开州区文峰街道南郊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展的童心相伴团辅活动,聚焦儿童良好习惯养成,组织60名儿童参与其中。经督导评估,本次活动目标明确、设计科学、成效显著,在儿童习惯培养方面展现出鲜明特色与突出优势。
一是筹备工作扎实细致,为活动开展奠定坚实基础。前期通过科学设计的成效前后测评表,精准掌握儿童在计划性、规则遵守等五方面基础能力,为活动内容定制提供了数据支撑,体现出极强的针对性。活动场地及配套设施准备充分,多媒体、话筒等设备运行良好,保障了活动顺利开展。课堂初始通过5分钟信任建立与团辅约定环节,快速构建起有序且轻松的活动氛围,有效提升了儿童参与的安全感与积极性。
二是活动设计匠心独具,实现教育性与趣味性有机融合。斯特鲁普效应环节以“大脑小秘密”为切入点,通过口令互动与图片游戏相结合的形式,让儿童在趣味体验中直观感知习惯对反应模式的影响;叉手和划手活动借助交叉手挑战、左右手对战等设计,使儿童在实践中深刻体会习惯带来的舒适感与限制性。此类游戏化设计将抽象的习惯概念具象化、生动化,极大激发了儿童的参与热情,实现了“玩中学、学中悟”的良好效果。
三是创新延伸活动环节,推动习惯培养向长效化发展。21天打卡手账环节创意十足,通过“魔法咒语”“闯关地图”等童趣化设计,将习惯养成目标转化为儿童可感知、可实践的具体行动,40分钟的充足设计时间保障了儿童深度思考与个性化规划。同时,活动注重强化互动分享,通过击鼓传花等环节鼓励儿童主动表达自身习惯与成长感受,既促进了彼此理解,也增强了情感联结。
四是总结升华富有深意,强化儿童对习惯养成的认知深度。总结环节运用生动比喻深化主题,帮助儿童系统梳理活动收获,进一步巩固了对习惯养成规律的理解。活动全程融入21天养成新习惯等科学原理,使儿童在实践中领悟习惯培养的内在逻辑,实现了教育性与实践性的高度统一,对引导儿童主动养成良好习惯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现场附图: